三月好時節,春耕正當時。近日,市政府副秘書長陳明權等一行深入武漢楚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楚為生物”)漢南科研試驗示范基地,開展專題調研工作,詳細了解發展中的痛點、難點等問題,指導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武漢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漢南區政府副區長萬世華陪同調研。
公司聯席總經理謝勇向陳明權等領導匯報了公司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一是科研碩果累累。企業專注于高價值蔬菜種業的研發,先后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湖北省科學技術成果推廣二等獎;二是探索校企合作。積極與各大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成立了‘華中農業大學楚為現代種業研究院’;三是重金打造實驗基地。在漢南種業小鎮投資建設了165畝科研試驗示范基地、1400平米的智能溫室,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快速應用到田間地頭;四是始終踐行“楚為服務萬里行”活動,常年舉辦150場以上的大型現場觀摩會,將楚為生物研發的優秀、甘藍、甜玉米、辣椒等品種在武漢、湖北乃至全國推廣開來,其中,“吉諾比利”番茄在山東壽光被評為最美番茄,還有很多其他品種在全國各地的展會上榮獲金獎,被專家評為推薦品種。
陳明權對公司這些年來的快速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對企業發展中出現的痛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具體的了解,就“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公司董事長鄭偉進行了深入探討。
鄭偉介紹說,公司很早就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成立的“華中農業大學楚為現代種業研究院”就是雙方探索的成果之一。通過“校企合作”,不僅增強了公司的研發實力,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今后公司還將加強與其他高校,以及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
陳明權表示,“校企合作”是可行的、雙贏的,企業要充分利用武漢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源,積極引進人才,以企業為主導,以市場為風向標,為科研院所的研發人員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提供平臺,同時推動他們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陳明權對公司做大、做強提出五點希望:一是千方百計擴大推廣面積,特別是要加大在武漢市應用的推廣力度,將基地建設和示范推廣結合起來,打好組合拳,在武漢市的推廣面積有突破性擴大。市農業農村局和經開區也要率先將楚為生物的優秀品種納入市蔬菜基地建設的重要品種。二是探索解決種植戶“第一次種植風險”的顧慮,企業和政府都要共同研究,共同發力,尋找破解之策,增強種植戶第一次種植的信心,減少種植風險,讓種植戶不再有后顧之憂。三是做好種業品牌建設,在做好公司品牌建設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優質品種的品牌建設,以優質骨干品種為核心,做好種業品牌建設,不僅要讓楚為生物成為武漢的驕傲,更要讓優秀的種業品種成為武漢的“名片”。四是延長番茄產業鏈,千方百計把番茄加工做起來,這樣才能反向帶動番茄規模化種植,從而促進蔬菜產業化發展。五是漢南區要迅速完善種業小鎮建設的發展規劃,支持性政策要精準,能落地,根據企業痛點“對癥下藥”,對企業提出的訴求要認真研究,積極支持。
萬世華表示,經開區對包括楚為生物在內的種業企業十分重視,之前已經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現在更進一步加大力度,研究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根據漢南種業小鎮入駐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難題,針對性地做好政府服務,政府和企業一起發力,推動蔬菜種植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與種業管理處三級調研員王啟發,武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姜正軍、副主任王孝琴,武漢市經開區農發投公司副董事長冷永勤,漢南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彭珍東等參與調研,提出了有關意見和建議。